財務報表是企業所有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提供了企業管理層決策所需要的信息。認真解讀與分析財務報表,能幫助我們剔除財務報表的“粉飾”,公允地評估企業的決策績效。
要讀懂財務報表,除了要有基本的財務會計知識外,還應掌握以下方面以看清隱藏在財務報表背后的企業玄機:
拿到企業的報表,首先不是做一些復雜的比率計算或統計分析,而是通讀三張報表,即利潤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看看是否有異?颇炕虍惓=痤~的科目,或從表中不同科目金額的分布來看是否異常。比如,在國內會計實務中,“應收、應付是個筐,什么東西都可以往里裝”。其他應收款過大往往意味著本企業的資金被其他企業或人占用、甚至長期占用,這種占用要么可能不計利息,要么可能變為壞賬。在分析和評價中應剔除應收款可能變為壞賬的部分并將其反映為當期的壞賬費用以調低利潤。
一家連續贏利的公司業績一般來講要比一家前3年虧損,本期卻贏利豐厚的企業業績來得可靠。我們對國內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一家上市公司的業績必須看滿5年以上才基本上能看清楚,如果以股東權益報酬率作為績效指標來考核上市公司,那么會出現一個規律,即上市公司上市當年的該項指標相對于其上市前3年的平均水平下跌50%以上,以后的年份再也不可能恢復到上市前的水平。解釋只有一個:企業上市前的報表“包裝”得太厲害。
有些企業在利潤表上反映了很高的經營利潤水平,而在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方面卻表現貧乏,那么我們就應提出這樣的問題:“利潤為什么沒有轉化為現金?利潤的質量是否有問題?”銀廣夏在其被暴光前一年的贏利能力遠遠超過同業的平均水平,但是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卻相對于經營利潤水平貧乏,事后證明該公司系以其在天津的全資進出口子公司虛做海關報關單,然后在會計上虛增應收賬款和銷售收入的方式吹起利潤的“氣球”。而這些子虛烏有的所謂應收賬款是永遠不可能轉化為經營的現金的,這也就難怪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如此貧乏。
將企業的業績與同行業指標的標準進行比較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更深闊的企業畫面:一家企業與自己比較也許進步已經相當快了,比如銷售增長了20%,但是放在整個行業的水平上來看,可能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如果行業平均的銷售增長水平是50%,那么低于此速度的、跑得慢的企業最終將敗給自己的競爭對手。
|